網頁搜尋

最新消息 (特價, 公告, 活動)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失智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別以為失智症是老年人的專利,實際上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現象,日常飲食中含有的重金屬、農藥及過氧化物等,都可能是造成失智的原因之一。若不及早預防,等到發現時藥物治療僅能延遲失智症病程,無法治癒;對於家屬而言,長期照顧失智症患者也會是沉重的負擔。


不只忘東忘西! 記憶力衰退加上情緒驟變恐是失智症前兆


老化健忘不等於失智!初期失智症患者症狀輕微,容易被忽略,像是記憶力開始減退,一般人可能因為瑣事過多記性不好、健忘,事後會回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對於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卻完全忘記,包括無法計畫事情、或做出錯誤判斷。


詹求孚診所詹求孚醫師表示,更嚴重者就連穿衣服、吃飯、刷牙等生活基本技能都無法勝任,出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也不認識,不記得兒女親人,無法用正確詞彙表達,重複著自己說過的話,不參與社交活動、不愛與人交談。常見多數失智症患者不只在記憶力方面出問題,同時變得情緒與性格多變,容易勃然大怒。


詹求孚醫師舉例,臨床就有1位60歲的患者,三高數值居高不下,逐漸變得健忘,脾氣也開始暴躁,甚至容易疑神疑鬼,且手腳常出現冰冷的現象,在控制三高、並建議服用藥物後,1周有所改善,3個月狀況趨於穩定。


血管型失智症大腦血液循環不良 三高控制不佳更是雪上加霜


失智症除了大家所熟知慢性退化型的阿茲海默症外,還有第2大類型的失智症是血管性失智症,其發生原因為
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甚至認知能力下降。此時若再加上三高控制不佳,血管硬化程度就會變得更嚴重,當血液無法到達末梢神經時,器官組織就會慢慢衰退,人就容易忘東忘西。


針對血管性失智症該如何預防呢?詹求孚醫師指出,大腦屬於末梢血液循環的一部份,若想增加腦部血液循環,避免腦細胞衰退,以預防記憶力減退和失智症的話,可藉由藥物增進血液流動性、平衡腦血管血流量,有助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幫助組織器官正常運作。


詹求孚醫師曾收治1位65歲的女性患者,退休前常往返兩岸三地,因為應酬喝酒體型較肥胖,本來得心應手常能決策幾百萬的生意,退休後卻發現記憶力大不如前,甚至常忘記服用高血壓藥物,而在經過醫師處方開立用藥後,3個月情況已明顯改善。


預防勝於治療 40歲工程師初期健忘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詹求孚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可適當補充抗氧化物如:納豆、紅麴、山楂或銀杏葉萃取物來保持末梢血液循環暢通。其中,銀杏葉萃取物經研究證實適合長期食用、安全性高,為輔助治療的首選,尤其針對血管性問題所產生的記憶力衰退,於初期及時介入,3個月內皆能看見好轉。


長期過度的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累積,對健康也會造成影響。詹求孚醫師舉例說明,就有1名40多歲的工程師,平時處於高壓的身心狀態,開始出現忘東忘西,而他對於這種反覆的忘性狀況相當有警覺心,在症狀發生前期時就找醫師看診。最後經建議藥物或使用FFR雙頻差音樂、改善作息後,健忘的情形便獲得改善。


確保用藥安全 須經醫藥師指示服用


詹求孚醫師呼籲,若本身已有三高問題,平日除了享受美食外,也必須對血管做好保健工作。尤其是每天工作壓力大、三餐外食者,加上三高上身,就應切實服藥、隨時控制三高數值穩定。調整飲食、適當運動,每周至少運動2次,每次至少30分鐘至1小時的流汗運動,再搭配FFR天堂的聲音,有助達到延緩失智症的預防效果。


本文摘自NOW健康

#免服藥

#FFR天堂的聲音

#失智風險

#阿茲海默症風險

#沛立可實業有限公司

#懶人運動利器




2024年2月26日 星期一

腦部血循暢通 失智症不上身




運送能量到大腦的血流量,與頭腦的功能成正比,如果血液循環越暢通越能提高大腦的功能,只要順利做到這一點,頭腦就會變得靈活不但可提升記憶力,也能減緩痴呆的到來

 

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腦力與記憶力可以靠鍛練來延緩衰退的速度,甚至可以透過刺激來活化腦力。日本醫學博士松原英多長期研究大腦生理學,他認為腦部之所以能夠運作,靠的就是血液循環,如果腦循環的量變少,就會出現某些問題、並產生某種影響,其中之一,就是痴呆。

 

多咀嚼,促進腦部血液循環

日本研究發現,咀嚼能夠有效防止記憶力衰退,若能達到充分的咀嚼,可以使腦循環增加約50%。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政一指出,的確有研究指出,咀嚼會刺激腦部主管記憶力的部分,由於腦部的海馬區細胞,正是掌管學習的區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短期記憶力也會衰退,而咀嚼的動作,可以提高腦內海馬組織的信號活躍性,以防止老化。

 

這個觀念與日前日本東北大學醫學系與牙醫系所做的研究相類似,殘存牙齒數越少的高齡者,其掌管記憶的大腦海馬迴附近,越容易產生容積量減少的情形。該調查指出,咀嚼可以刺激腦部,對於沒有牙齒的人來說,因為失去了牙齒週邊的神經功能,無法刺激腦部,失去了咀嚼的刺激,就會對腦部的運作帶來負面的影響。

 

營養師趙函穎則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當牙齒不好,咀嚼力不夠時,在營養素吸收不足的情況下,確實容易影響大腦的功能。

 

要達到咀嚼的功效,除了必須保有一口好牙,以強勁的咀嚼力多吃比較硬的食物之外,同時,也建議最好每一口都要咀嚼超過20次以上,松原英多更推薦咀嚼口香糖2分鐘,來達到增加腦循環量的效果。他指出,如果想要預防痴呆,要遵守一餐一道較硬的食物,且在餐後或休息時間,幫自己準備口香糖等能增加咀嚼次數的食品,且無論軟硬食物,都記得一定要細嚼慢嚥。

 

常運動,刺激血管增加流動量

運動是防止身體退化最好的方式,同時也能紓緩在長期壓力下所造成的負面作用。瑞典一項針對中年女性長達35年的追蹤研究顯示,慢性壓力會使將來得失智症的風險高至2.51,而要降壓,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

 

科學家發現,運動能刺激血管增加流動量,只要流動量增加,身體就能製造出更深入組織的新血管,讓血液中的養分與氧氣更容易輸送到身體的各部位,體內的廢物也會被快速的排出體外。同樣的方式也會發生在大腦上,運動能增加大腦海馬迴中的齒迴血管流量,自然也能減輕記憶力的衰退。

 

趙函穎表示,運動同時也能達到良好的代謝,能將體內的毒物與廢棄排出體外,甚至與飲食相比,運動除了有紓壓效果之外,更有健腦的功效

 

玩數獨,活化腦細胞

一旦過了學習的階段或者上了年紀,尤其是屆臨退休的時候,一般人在收集資訊與執行力上,都會越顯困難。不過,如果刺激與資訊量逐漸減少的話,腦部也會跟著進入休眠狀態,最終就會變得痴呆、反應慢。因此,必須不間斷的持續用腦,才能增加腦細胞的活化,以鞏固記憶

 

朱政一指出,有規律、不間斷的學習與可以激勵大腦的活動,特別推薦可激勵大腦的活動,包括近期相當熱門的數獨,不但可以活化腦力,也可提升短期注意力。其餘如跳舞、學樂器、外語等,都有助於增強腦神經細胞的信號傳導,幫助降低記憶力衰退的風險。

 

早餐,腦袋更清醒

想要補充腦部能量,每天規律的三餐相當重要。腦可說是身體的總司令,睡眠時,大腦仍然在消耗熱量,前一天晚餐的能量在隔天早上耗盡,早上起床,正是大腦最缺乏能量的時候,因此,好好的吃一頓早餐,就能讓大腦清醒。

 

最好的早餐內容,則是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能快速消化吸收,且具有高能源效率,如果能同時蛋白質、脂肪與蔬果為輔,更能維持以提高能源的效率。

 

睡得好,提升認知功能

睡眠對腦力的正常運作相當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保存的資訊,都是在睡眠中加以整理,儲存在記憶當中,容易健忘、沒辦法條理思考的人,多半都是因為睡眠不足所造成

 

刊登在最新一期《神經科學雜誌》中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使得實驗老鼠的大腦有25%的腦細胞死亡。雖然並沒有實例證明人類也會因為睡眠不足而造成腦細胞凋亡的損害,但這項研究卻足以證明,睡眠不足對腦力的傷害。

 

無獨有偶,美國一項研究分析22名長者的睡眠狀況長達3個月發現,睡眠品質可用做預測腦部認知功能是否衰退的依據。這項調查中,參加者每晚會配戴小型儀器紀錄睡眠,包括時間、扎醒次數、是否進入深度睡眠等,再對他們進行認知功能測試。結果顯示,包括經常早醒、扎醒、深度睡眠時間短的睡眠品質差的長者,在認知功能測試中的表現也比較差。研究團隊並推算,嚴重者可令腦部功能提早5年衰退,如果持續睡得不好,腦部受影響的風險將增加4050

 

規律生活不傷腦力

人類身體的活動是隨著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進行著,全身包含腦部的所有器官,在白天的時間,都會全力以赴的運作著;但到了晚上,就會慢慢趨於緩慢,且必須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儲備隔天活動所需要的精力。

 

也就是說,好的生活節奏,就是一個良性循環,而一個人的生理功能,必須包括睡眠與覺醒、活動與疲勞、血壓血循正常才行,唯有好的生活節奏,才能得到好的腦力。因此,千萬不可以熬夜,長期熬夜及失眠的人,其思考力、判斷力不僅會退化,也可能會提早罹患痴呆症

 

除了正常的生活作息外,抽菸會將毒素帶入體內,造成體內的氧化壓力增加,進而消耗體內大量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等。一項荷蘭長期研究指出,吸菸者的記憶力、認知力、語言等能力的退化速度,遠高於從不吸菸與偶爾吸菸者,要避免這種長期的氧化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戒菸。

 

酒精與毒品也是另兩項對腦力危害相當大的壞習慣,據統計,受過大量酒精影響的人,有13會產生記憶力喪失的現象;而毒品中的搖頭丸除了有最普遍的毒品危害外,還會使人長期記憶力衰退,特別是當搖頭丸與大麻結合服用,會使傳輸血清素的細胞中毒,而血清素與大腦記憶與信息處理息息相關,更應避免。

 

事必躬親,訓練反應力

研究指出,時常外出與他人交談的人,也比較不容易罹患痴呆症,尤其是屆臨退休的長者。台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建議,在3040歲時,就應該開始多與他人互動交流,無論是參加社團、車隊,或者是社區相關的集會活動等,都能擴大交友機會,增加工作之外的人際關係,而這些社會參與,對於增進腦力的成效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生活中盡量選擇比較麻煩、耗時間的事情來做,這對訓練反應力也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喝咖啡時,不泡即溶咖啡,而是自己從磨咖啡豆開始,在過程中享受咖啡的香氣,對紓解身心緊張有著意外的療效。又或者,多走幾步路到超市是或傳統市場買東西,而不要只想著簡單的網路購物且選擇送貨到家服務等。


#懶人運動利器

#FFR 天堂的聲音

#沛立可實業有限公司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8期】


認識第三眼- 松果體 Pineal Gland


認識松果體pineal gland



醫學百科:

依託人腦百會穴之下,雙眉之間,印堂之後深處,西醫言松果體,道家言天眼,佛家言識海的這麼一處地方.

松果體能感應光線,在晚上沒有藍光的時候他會分泌褪黑激素來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

松果體是連接現實世界和高次元世界的通道.當松果體被喚醒,就是俗稱的第三隻眼被打開

松果體有多重要? 它控制著體內重要的節律,並影響生殖和免疫系統.

喚醒你的松果體, 打開第三隻眼, 歡迎洽詢PERICO...


FFR對睡眠影響實驗



 

德國科隆運動大學研究團隊找來十五位年輕頂尖的足球員,在連續八週的夜間睡眠期間給予2-8赫茲的雙耳波差腦波引導,並每週記錄一次,於睡後記錄三種不同的問卷:

1.睡眠日記,
2.在形容詞列表中選擇適合描述自己心理和動機狀態的形容詞,以及
3.對睡眠和覺醒質量的自我評估問卷。

實驗者同時也收集另外十五位年輕的優秀足球員的資料當控制對照組來比對雙耳波差腦波引導的效果,他們在相同的睡眠環境條件下睡在同一個枕頭上,但沒有施予雙耳波差腦波引導刺激。睡眠和覺醒的質量、嗜睡和動機狀態的主觀評價在接受雙耳波差腦波引導實驗組中的年輕足球員們身上觀察到顯著的改善與提升

#一覺天亮
#深層睡眠
#失眠
#覺醒



參考文獻:
Abeln V., Kleinert J., Strüder HK., Schneider S. Brainwave entrainment for better sleep and post-sleep state of young elite soccer players - A pilot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014;14(5):393-402

FFR對心跳速率/心率變異影響實驗

義大利巴里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透過提供8-15赫茲(α頻段)的雙耳波差聽覺刺激於十位年齡介於28-62歲的受試者中(其中四位為男性,六位女性),能夠明顯的提升心律變異度-每分鐘心跳次數(11%-42%)。


心律變異度也就是心跳速度改變的程度,它會受到中央神經系統(大腦與脊髓)與自主神經系統(周邊神經系統所調控)所調節,它反應出一個生物體生理心理整合的狀態,例如:生物的適應性行為、戰鬥或逃跑、日間週期性改變、睡眠、緊張、高強度的認知活動甚至情緒都會改變心跳的速度,而這種心跳速度改變的程度在研究中被認為與生物體的健康狀態與演化優勢是有關係的,擁有較高的心律變異度意味著該生物體具有較佳的適應性與彈性來面對環境中的改變與壓力,較低的心律變異度可能伴隨較高風險的心血管疾病的致病率與死亡率,甚至對痛覺敏感、頭痛、長期偏頭痛有關。

在這個實驗中受試者接受二十分鐘的雙耳波差腦波引導,對不同頻段的心率變異度皆有提升的效果,在較低頻的心率變異度可造成16%-74%的提升在高頻的心率變異度可提升38%-73%

#腦波
#雙耳波差
#心跳
#心率



參考文獻:
Francesco Casciaro, Vincenza Laterza, Sergio Conte, Maria Pieralice, Antonio Federici, Orlando Todarello, Franco Orsucci, Elio Conte. Alpha-rhythm stimulation using brain entrainment enhanc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subjects with reduced HRV.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3;3(4): 213-220

FFR對專注力的影響實驗


發表在神經治療國際期刊的文獻4.研究中,研究者透過治療師、心理師,以及有關治療單位轉介,針對30位6-16歲(24位男孩、6位女孩)合併可能患有學習障礙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兒童進行視覺與聽覺腦波引導的研究,並記錄腦波引導介入前後的認知作業表現,包含了第三版韋氏智力量表(WISC-III)中的符號搜索、編碼、算術和數字記憶廣度的分數。


這些患兒每週接受兩次35分鐘的聽覺與視覺腦波引導,一次的腦波引導是低頻網高頻的引導(由14赫茲到40赫茲,每五分鐘上升5赫茲),另一次的腦波引導為反向由高頻往低頻的引導(由40赫茲到14赫茲,每五分鐘下降5赫茲),在連續接受六週共十二次的腦波引導後,所有30名學員在符號搜索分測驗中的答題速度手眼運動協調分數上有了顯著的進步(平均從6.9分進步到10.6分),另外在編碼分測驗中的視覺短期記憶與排序能力 (平均從6.0分進步到8.2分)、算術分測驗(平均值從6.2進步到8.3分)、數字記憶廣度(平均值從7.1進步到9.6分)、對分心物的抵抗分數(平均值從13.2進步到17.5分)、訊息處理(答題)速度(平均值從12.9進步到18.8分)分數也都造成顯著的進步


#過動症
#專注力


參考文獻:
(4) Olmstead R. Use of auditory and visual stimulation to improve cognitive abilities in learning-disabled children. Journal of Neurotherapy. 2005;9(2):49-61.

FFR對創造力的影響實驗


荷蘭萊登大學的學者們設計實驗來探討雙耳波差腦波引導與增進創造力(創意)分數表現之間的關係。


在實驗中研究者將創意表現量化為兩種向度並以兩種量表分別測量之,一種是與透過從很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產生出多種創意的想法有關,這通常是立即性而自動快速發生的,稱之為發散性思考,另一個典型的創造力向度為收斂性思考,通常與按照一個邏輯步驟在某個情境下推理得到一個解決方案,在某些情境裡最後會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

這是一個設計複雜且仔細的實驗,研究者讓24位(22位女性、2位男性)17-25歲的健康受試者分三次來做實驗,一次聽三分鍾的10赫茲雙耳波差腦波引導,一次聽三分鍾40赫茲的雙耳波差腦波引導,一次聽固定音頻的聲音當控制對照組,在每次聽聲音刺激前測量受試者每分鐘眨眼的次數、正負向情緒量表與自我評量情緒反應,聽完三分鐘的實驗刺激後再測量一次正負向情緒量表和自我評量情緒反應,由於大腦中黑質紋狀體與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的功能與正向情緒以及創造力有關,而透過測量眨眼速度(自然狀態下每分鐘眨眼次數)可以得到腦中紋狀體多巴胺功能的指標:每分鐘眨眼次數較多的人腦中紋狀體多巴胺濃度較高,

研究的結果發現,短如三分鐘的10赫茲雙耳波差腦波引導,即能造成受試者在創造力測驗裡發散性思維的測驗分數增加,但是這樣創造力分數增加的促進效果只集中在本身腦中紋狀體多巴胺功能較低的受試者中.

#創意
#多巴胺


參考文獻:
Susan A. Reedijk, Anne Bolders and Bernhard Hommel. The impact of binaural beats on creativit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3;14;7:786.

FFR對減低焦慮的影響實驗



英國桑德蘭皇家醫院與新堡大學臨床醫學院針對108位即將進行全身麻醉與非緊急手術的病人研究雙耳波差腦波引導與降低焦慮有關的實驗,這108位病人被隨機分派到三組各36人的實驗組中,第一組接受三十分鐘的雙耳波差腦波引導,第二組病人接受三十分鐘相似但沒有頻率引導的聽覺刺激來當作對照組,第三組病人則沒有接受任何聽覺刺激,在實驗前,這108位病人先填寫一次情境焦慮與特質焦慮量表,在聽完實驗刺激後再填寫一次情境焦慮量表,接下來才開始進行麻醉與手術。

實驗結果發現雙耳波差腦波引導可以幫助降低手術前病人的情境焦慮約分數26.3%[19-33%],相較於在聽沒有頻率引導的聽覺刺激的對照組中的11.1%[6-16%]和未干預組中的3.8%[0-7%]皆有達到統計上顯著下降的意義


#焦慮
#認知障礙

參考文獻:
Padmanabhan R, Hildreth AJ, Laws D. 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 examining binaural beat audio and pre-operative anxie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anaesthesia for day case surgery. Anaesthesia. 2005;60(9):874-877.

MRI核磁共振大腦血液流量實驗

 

雙音頻音差FFR對大腦血液流量的比較



實驗方法:
我們讓一名25歲,健康、自願參與的男性受試者聽取一分鐘的10赫茲與40赫茲
的雙耳波差聲音,同時記錄他大腦中血氧濃度的消耗率,來當作大腦神經活動
強弱的指標,並且我們另外讓這個受試者聽一分鐘的一般的10赫茲與40赫茲的
震動聲音來當作比較的標準。
補充註解:
10赫茲與40赫茲的雙耳波差聲音是透過左右耳各呈現一個不同頻率的平穩聲音,
進入腦中之後才透過大腦神經的整合,讓這兩個有頻率差的聲音,進一步產生出
10赫茲或40赫茲的震動聽幻覺現象。
相對地,一般的10赫茲與40赫茲的震動聲音,是雙耳皆呈現一樣的聲音刺激:即
10赫茲或40赫茲的震動聲音,這種聲音本身就具有震動的現象。
我們比較雙耳波差和一般震動聲音所引起的神經活動,就是試著找出雙耳波差所能
夠引發相較於一般震動聲音不能引起的、獨特的神經元彼此之間整合和溝通的證據。

#MRI#核磁共振



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腦部血流量多15%

2024/2/24  台中


人腦部血流量多寡,影響大腦運作速度、效率,也能影響認知退化.



很多人可能想不通為什麼腦部血液循環對認知功能這麼重要,運動又為什麼是提升腦部血流量的關鍵。試想,我們的腦血管總長大約640公里,交織在一個只有1,200立方公分的空間裡。

要讓血液進入腦部的血管網絡深處,心臟就必須夠力,動脈和靜脈也要能讓血液順暢流動。運動是讓心血管更健康的最佳方法,可以鍛鍊心臟,把血管變成高速公路:通暢、寬闊又快速。研究顯示,規律運動的老年人,血管和年紀只有他們一半的人一樣年輕健康。

想要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不需要跑馬拉松。研究發現,上了年紀的婦女每星期走路幾次,一次走30到50分鐘,3個月內腦部血流量就能增加15%。另外,只要10天不做任何運動,腦部血流量就會減少30%。

只要有更多血液打上腦部,腦部就能得到更多氧氣、糖分和其他營養素,我們的反應、處理、思考、學習與專注等能力就會更好。增強腦部血液循環也能擴大腦容量,強化突觸連結,製造重要的蛋白質和荷爾蒙,清理導致失智的毒素,也能生成新的腦細胞。

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最佳運動:研究顯示,能讓心跳加速一段時間的持久性有氧運動效果最好,比如跑步、騎自行車和游泳。阻力訓練也有好處,可以讓血液流向四肢,也能增加肌肉量。肌肉越多,身體就有更多力量可以將血液往上打,因此減少動脈血管壁的壓力。

研究顯示瑜伽可以降低血壓,加強腦部血液循環。走路也能增加腦部血流量,尤其是速度夠快、足以加速心跳時。快走還有另一個好處:你的雙腳踩到地面時,那股衝擊力道會激發一陣壓力波穿過動脈,進一步增強血液循環


#腦部血液循環

#懶人運動利器

#FFR


文章內容摘自於:

【早安健康/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博士(神經科學家)】 運動增加腦部血流量

https://www.edh.tw/article/29172

FFR對冥想效應實驗





加拿大大薩德伯里勞瑞森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於『冥想』進行了雙耳波差的研究,『冥想』或『靜坐冥想』是用來達到超越或改變意識精神狀態的各種技巧,在靜坐冥想時大腦的腦波能量分佈會增加低頻腦波的能量,包含4-7赫茲的θ波段,和8-15赫茲的α波段,這些低頻段腦波能量在冥想時的增加與促進發展注意力、感知能力,以及減輕壓力,增加積極正面情緒的效果有關.


同時研究中觀察到較有經驗的冥想者相較於剛開始練習的新手,在這些低頻段腦波中顯示出較高的能量分佈,冥想對於整體的腦波能量分佈上,具有將整體頻率向下修正的結果,即減少高頻腦波頻段的能量並增加低頻腦波頻段的能量分佈,因此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兩種不同頻段的雙耳波差:(1)較高頻的15赫茲和(2)較低頻的7赫茲,來當作妨礙與促進冥想的腦波引導,由於較高頻的雙耳波差會引導腦波往高頻的方向與之共振,所以視為妨礙冥想的腦波引導,反之同理,在這個研究中,實驗者從瑜珈、佛教徒、以及冥想訓練班的八位成員中,分成兩組,每組四位,冥想老手組平均有18年的冥想經驗,而新手組平均只有8個月的冥想經驗.

結果顯示低頻的腦波引導能夠在十五分鐘的冥想中成功引導老手在冥想時增加較強的低頻段腦波能量(小於4赫茲的δ能量波段),但在新手身上還無法觀察到此現象,而且老手不會受到高頻(妨礙冥想)的腦波引導,仍然可以在冥想時將高頻腦波維持在低能量分佈的狀態,但新手的腦波能量卻容易受到高頻雙耳波差的引導使得新手組成員在冥想時無發將腦波能量維持低頻高能量與高頻低能量的理想狀態.

#靜坐
#腦波
#注意力
#感知能力
#壓力
#瑜珈
#佛教


參考文獻:
Christina F. Lavallee, Stanley A. Koren, and Michael A. Persinger. A 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tudy of Meditation and Binaural Beat Entrainment.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11;17(4):351-355.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