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萊登大學的學者們設計實驗來探討雙耳波差腦波引導與增進創造力(創意)分數表現之間的關係。
在實驗中研究者將創意表現量化為兩種向度並以兩種量表分別測量之,一種是與透過從很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產生出多種創意的想法有關,這通常是立即性而自動快速發生的,稱之為發散性思考,另一個典型的創造力向度為收斂性思考,通常與按照一個邏輯步驟在某個情境下推理得到一個解決方案,在某些情境裡最後會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
這是一個設計複雜且仔細的實驗,研究者讓24位(22位女性、2位男性)17-25歲的健康受試者分三次來做實驗,一次聽三分鍾的10赫茲雙耳波差腦波引導,一次聽三分鍾40赫茲的雙耳波差腦波引導,一次聽固定音頻的聲音當控制對照組,在每次聽聲音刺激前測量受試者每分鐘眨眼的次數、正負向情緒量表與自我評量情緒反應,聽完三分鐘的實驗刺激後再測量一次正負向情緒量表和自我評量情緒反應,由於大腦中黑質紋狀體與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的功能與正向情緒以及創造力有關,而透過測量眨眼速度(自然狀態下每分鐘眨眼次數)可以得到腦中紋狀體多巴胺功能的指標:每分鐘眨眼次數較多的人腦中紋狀體多巴胺濃度較高,
研究的結果發現,短如三分鐘的10赫茲雙耳波差腦波引導,即能造成受試者在創造力測驗裡發散性思維的測驗分數增加,但是這樣創造力分數增加的促進效果只集中在本身腦中紋狀體多巴胺功能較低的受試者中.
#創意
#多巴胺
參考文獻:
Susan A. Reedijk, Anne Bolders and Bernhard Hommel. The impact of binaural beats on creativit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3;14;7:78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