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薩德伯里勞瑞森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於『冥想』進行了雙耳波差的研究,『冥想』或『靜坐冥想』是用來達到超越或改變意識精神狀態的各種技巧,在靜坐冥想時大腦的腦波能量分佈會增加低頻腦波的能量,包含4-7赫茲的θ波段,和8-15赫茲的α波段,這些低頻段腦波能量在冥想時的增加與促進發展注意力、感知能力,以及減輕壓力,增加積極正面情緒的效果有關.
同時研究中觀察到較有經驗的冥想者相較於剛開始練習的新手,在這些低頻段腦波中顯示出較高的能量分佈,冥想對於整體的腦波能量分佈上,具有將整體頻率向下修正的結果,即減少高頻腦波頻段的能量並增加低頻腦波頻段的能量分佈,因此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兩種不同頻段的雙耳波差:(1)較高頻的15赫茲和(2)較低頻的7赫茲,來當作妨礙與促進冥想的腦波引導,由於較高頻的雙耳波差會引導腦波往高頻的方向與之共振,所以視為妨礙冥想的腦波引導,反之同理,在這個研究中,實驗者從瑜珈、佛教徒、以及冥想訓練班的八位成員中,分成兩組,每組四位,冥想老手組平均有18年的冥想經驗,而新手組平均只有8個月的冥想經驗.
結果顯示低頻的腦波引導能夠在十五分鐘的冥想中成功引導老手在冥想時增加較強的低頻段腦波能量(小於4赫茲的δ能量波段),但在新手身上還無法觀察到此現象,而且老手不會受到高頻(妨礙冥想)的腦波引導,仍然可以在冥想時將高頻腦波維持在低能量分佈的狀態,但新手的腦波能量卻容易受到高頻雙耳波差的引導使得新手組成員在冥想時無發將腦波能量維持低頻高能量與高頻低能量的理想狀態.
#靜坐
#腦波
#注意力
#感知能力
#壓力
#瑜珈
#佛教
參考文獻:
Christina F. Lavallee, Stanley A. Koren, and Michael A. Persinger. A 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tudy of Meditation and Binaural Beat Entrainment.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11;17(4):351-3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