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急診臨床教授李建璋醫師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導致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食物中毒的細菌,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細菌,分佈廣泛,可以在土壤、玉米、大豆,以及乾燥和半乾燥的木耳類中被找到。米酵菌酸屬於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
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許仁毓表示,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確定是米酵菌酸所致,米酵菌酸屬於高脂毒毒性,只要攝取 1 到 1.5 毫克就可能致死。
米酵菌酸潛伏期
李建璋指出,根據過去全球曾爆發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潛伏期範圍為 0.3〜16 小時,有 30 至 100% 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死亡。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常見於大陸報告,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未發生過。
李建璋提到,大陸米酵菌酸食物中毒相關報告中,早期常出現於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受到污染導致中毒,自 2018 年以來,則有 3 起木耳、5 起濕粄條致使中毒。
米酵菌酸易出現在那些食物上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多出現於要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泡發的食物上,像是發酵米、穀物類製品、發泡木耳等,只要環境衛生不佳、原料變質(泡發過久)、儲存不當(存儲環境高溫、潮濕)就可能出現質變,造成米酵菌酸滋長。
那些食物可能出現米酵菌酸
◆ 穀物類製品或發酵品:河粉、腸粉、酸湯子、吊漿粑、年糕、玉米澱粉等
◆ 薯類製品:粉條、甘薯面、寬粉、紅薯澱粉等
◆ 木耳類:泡發後的黑木耳、白木耳。
◆ 椰子製品
米酵菌酸中毒症狀
米酵菌酸會影響消化、神經、肝、腎等器官,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頭暈、無力等;重症患者可能出現意識不清、中樞神經麻痺、肝腎衰竭等,嚴重甚至死亡。不幸的是,目前仍沒有特效解毒藥物可用。
許仁毓指出,很多人認為食物只要煮熟就可以消菌,但米酵菌酸的耐熱性極強,加上在發酵製作過程中,毒素累積是不斷加乘的的,即使是使用極高溫度也不能破壞其毒性,因而致死率相當高。
米酵菌酸難察覺不小心就中招
李建璋說,困難的是,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是無法被人們察覺到變質的。「味道和顏色都看不出,甚至口感也無異常,不像一般變異腐敗的食物,可能有外觀、味道、口感不同,可及早得知,相當難提早察覺。」他說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陸相關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這表示,自家製造過程容易受到污染,但如果是在自家加工過程被污染,是相當難管制的。
如何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為此,Heho 健康營養師劉思妤建議,想要預防米酵菌酸中毒,必須從食材的製程,以及儲存環境等下手,才有可能做到。
如何增加自身免疫力
環境中任何病毒或是菌體, 都可能在意外情形下威脅到我們的健康, 建議大家還是平常要多注意提升自己的免疫能力, 避免經常性外食, 在工作忙碌之餘, 選擇輕鬆又能健康的工具或方法, 例如飲用明麗優質初乳, 明麗初乳酵素, 或是多關注沛立可公司的健康分享文章, 平衡身心靈健康, 便能更自在的享受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